加入收藏

欢迎加入中国书画名人榜! 欢迎对我们的网站提出宝贵建议!

首  页 视频专栏 嘉宾访谈 名家寄语 理事顾问 组织机构 文房四宝 网上展览
友耶敌耶?令我无奈!——军旅书法家刘广迎管窥

友耶敌耶?令我无奈!——军旅书法家刘广迎管窥

   
    和广迎在一起,他总是让我很不舒服。
    我从小颇读了一些古诗文。和学者比,自然是九牛一毛,但是和不读书的人比,已经起码是九毛一牛了——因此自忖不无卖弄之资。友朋相聚之所,酒酣耳热之际,常常搜肠刮肚弄几句酸词出来,期盼大家赏赐几句赞美。朋友们知道我有这个毛病,很会对症下药,便言不由衷地虚夸几句,虽然我也知道大家是出于礼貌,顺水人情,虚与委蛇,但我的虚荣心毕竟获得了些许满足。久之便似得了糖尿病一般,大家的虚夸就成了我的胰岛素,不时的就得扎上一针,否则就挺难受。
    可是自从认识了广迎兄,只要和他在一起,我的这种“享受”就被无情地剥夺了。悲哀的是他并不知道他对俺的心灵,造成了多么大的伤害。一次广迎叫去吃饭。酒过三巡,话题就自然转到了人生如何如何,就是大家喝到“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”的时候,最热衷于探讨的那些包含着谁也说不太清楚、又谁都想说清楚的充满哲理的、最伟大、最深刻的人生话题。我本能地感到我卖弄的机会又来了,朦朦胧胧地想起庄子似乎说过一句比较适合这个话题的什么话来,于是连忙说:庄子说过......啥啦......?正在我抓耳挠腮、大脑空白之际,广迎一边夹菜,一边漫不经心地替我解围道:“泉涸,鱼相与处于陆,相吁以湿,相濡以沫,不如相忘于江湖”,大家一阵喝彩,说讲的好!可好是好,我傻那儿了! 
    我俩“官衔”一样,如果用清朝品级“套改”,都相当于“从六品”,比“郑板桥同志”还稍稍高出半格儿呢!但不同的是,广迎雄踞总部,那叫“京官儿”;我匍匐于基层,属边远艰苦地区的“土老帽儿”,虽然品级一样,可眼光、见识、水平可就大不一样了。王介甫诗云:“不畏浮云遮望眼,自缘身在最高层。”以军委四总部之崇高,俯瞰三军之气概,见闻之广,格调之高,迥非区区师团鄙陋之可窥及。所以即使听广迎兄闲谈,他也让我感受到一种自然流露的高屋建瓴的睿智。他对许多问题的分析鞭辟入里,常令我耳目一新,茅塞顿开,开阔眼界,增长知识。同时愈加感觉自己相形见绌 ——他的山高老是显出我的水低,这也叫我很不舒服。
    第三个让我不舒服的,怎么说呢?不怨父母,不赖社会,不怪我自己,准确地说也不怪广迎,是娘西皮天道不公!有一幅对联说:“胸无畛域心常坦,腹有诗书气自华”。人家广迎天生的一表人才,像晋代的嵇康一样,平时如孤松独立,醉后似玉山倾倒,不用诗书,气已“自华”,再有诗书往他肚子里“充电打气”,就格外饱满,何啻自华,简直就是光华四射!可我肚子里也是“有”诗书的呀——“有”也者,相对于“无”而言之者也。古人可没说到底有多少才算有,少于多少则算无。我既腹“有”,本当“自华”,可遗憾的是不仅未“华”,这一身土气竟多年依旧。记得一次出操归来,一位老同志指着我的鼻子奚落道:“这么多年你的兵是怎么当的呢?你走队列那个姿势,还是扛着锄头下地那个熊样!”呜呼!苍天对我不公,我有什么办法?难道我不想成为一名像广迎那样的帅哥吗?
    其实让我最难受的,还不是这些。而是上述这些差异导致的一些直接后果,给我的心灵造成的创伤,恐怕今生今世都难以平复。在中国人民大学书法高研班学习期间,六、七名才女左一声“刘大哥”,右一声“刘老师”,简直令我“妒”火中烧,因为她们几乎都不搭理我。
    可是不舒服又有什么办法呢?古往今来,比咱能耐大的人太多了,不也一样不舒服吗?周瑜临死的时候,尚仰天大呼:“既生瑜,何生亮!”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也对元稹说过:“二十年来为文友诗敌,幸也,亦不幸也。”为什么不幸呢?“江南士女,语才子者,多云元白,以子之故,使仆不得独步于吴越间!”“今垂老复遇梦得(刘禹锡),得非重不幸耶?”虽广迎目前才学尚不及乐天,我则甘为诸子之走狗亦恐终生不得其门,然不幸一也。或问:既然跟广迎在一起不舒服甚至不幸,那为什么不离他远点儿呢?对曰:这就像绣了满身的龙纹,却只会花拳绣腿的史进,遇到八十万禁军教头王进一样,虽然被一棒子扫倒在地,面子上难堪,但内心深处还是得服气啊!有这等本事的人亦师亦友,正白居易所谓幸也!孔子亦曰:“无友不如己者。”所以在学识上让我不舒服的人,才真正是良师益友啊!活到老就要学到老,不舒服也得挺着不是!
    所以尽管心里不舒服,但也不得不承认广迎的才华与成就。
    广迎的才华与成就,一方面来自他的天赋,一方面要归功于生活的磨砺。
    广迎自幼聪颖异常。也许是降生于邹鲁名邦,与中国传统文化似有夙缘,尤其于书法篆刻情有独钟。儿时见小纸旗上的毛笔字,幼小的心灵就格外喜欢;未上小学,已能独自阅读古典小说。十三、四岁时,即手持爷爷的大锤和凿子,在故乡后山的大青石上,赫然凿下了“封山造林”、“绿化祖国”等“摩崖石刻”,我估计他是中国古往今来摩崖石刻者中年岁最小的一位,不知何故未申请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。他心灵手巧,小小年纪学得一手编筐织篓的绝艺,十几岁便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师傅,被前村后街婶子大娘争相邀去编织家用器具,款待以上宾之礼——杀鸡炒蛋。这在当时的农村,可是十分隆重的礼遇!至今故乡一些老户的土墙上,还如文物般悬挂着广迎四十年前编的篮子,似乎在那里凭吊他的少年时代,依稀记录着那段已经遥远的流逝的岁月。几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做针线活的笸箩,依然向人们展示着那个少年的锦心巧手。1979年南方边疆自卫反击战的时候,他用白色擦字橡皮刻的签名体“橡皮图章”,至今仍为一些退休多年的老同志津津乐道。艺术的灵性是天生的,是与生俱来的。没有后天的勤学苦练自然成不了艺术家,但没有这份儿先天的灵性,则一切都是枉然。正如傅雷先生讲的:“非大家指导见不到高天厚地的话,我也有另外的感触,就是学生本人先要具备条件:心中没有的人,再经名师指点也是枉然的”。他显然是个“心中有的人”,他今日在书法篆刻方面的造诣,早已深深植根于他的垂髫之年。
    “艰难困苦,玉汝于成”。像那个年代千百万农村孩子一样,广迎过早地经受了生活的磨难,也自幼体味到人世的艰辛。但他又与绝大多数孩子不一样,艰辛磨损了别人的锐气,却磨砺出了他的锋芒,“十年动乱”毁了绝大多数人读书求学的梦想,却让广迎在煤油灯下积淀了满腹才学。说到煤油灯,记得广迎在闲谈中曾对我讲过一件趣事:他当时求知欲极强,看书几乎手不释卷。每天看到深夜,因“耗油太多”而遭到母亲申斥——那时母鸡就是家里的“银行”,鸡蛋就是货币,一应日常生活开销,全靠母鸡屁股维持,而鸡蛋才三、四分钱一个——他理解母亲的难处。可他不得已吹灭了灯,心里还燃烧着阅读的热望,怎么也睡不着。闻着吹灯后屋里弥漫的煤油味,他忽然悟到:这油哪是烧完的?大部分是在空气中被挥发掉的……一个念头油然而生!第二天,他到卫生所找来废弃的吊瓶和针头,找妹妹要了一段扎头发的空芯塑料绳,成功试制出一个“节能灯”,此后即使天天看到半夜,也比原来节约许多!这让母亲大为感动,从此他可以尽情看书了——你说有这样经历的人,在今天的条件下,无论做学问,练书法,不出成就可能么?
    广迎兄在书法篆刻艺术上取得的成就,《书法导报》已作了通版大幅介绍,海内外同道风采共瞻,好评如潮,无待在下之赘述矣。然则艺术成就譬之满树琼花,枝繁叶茂孕育其芬芳,本固根深乃不竭之滋养。书法艺术之根本何在?谓道德与学养。近期《书法导报》又摘发广迎谈艺论道之《御云斋随笔》,细细品读,奄知广迎艺道之深,其来有自。使我对他的艺术经历有了更加全面和立体的了解。孔子曰:“志于道,据于德,依于仁,游于艺。”斯广迎之谓欤?
    志于道者,神莫大于化道。化道者,通乎天地,贯乎古今,出乎形外,顺乎自然。故曰:道法自然。广迎以之修身,则立身做人,遵乎大道,坦坦荡荡,光明磊落;以之治学,则“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,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,记事者必提其要,纂言者必钩其玄,贪多务得,细大不捐”(韩愈《进学解》),学究天人,积水成渊。至集腋成裘,粲然可观。据于德者,德胜才为君子,才胜德为小人也。德才兼备,彬彬君子。《论语》云:“德不孤,必有邻。”广迎兄袍泽故旧遍于天下,门生弟子接踵成蹊,非唯慕其才,抑尤重其德也。依于仁者,怀忠恕之念,有菩萨心肠,己欲立而立人,己欲达而达人。观其与同窗之交往,可见一斑。夫人大高研班九十余人,五湖四海,军警官民,男女老少,穷达迥异。广迎一视同仁,咸相友善,诚吾所不及也!游于艺者,广迎尤得之矣!其《游于艺》曰:“每当我独自遁入书斋,沉浸在那黑与白的世界里或者刀与石的撞击声中的时候,那真的是废寝忘食,乐此不疲,乐在其中,其乐也融融!”恰如孔子所云:“知之者不如好之者,好之者不如乐之者。”化孤寂为意趣,变苦境为乐境,以游戏之心从艺,获得“赏心乐事”的享受,因得以“技进乎道”。人生得涵泳其间,复何求哉!
    正是上述全面深厚的道德学养与做人、处世、从艺之道,使得广迎道因德宏,声由业广,形成了他人格上的正气,性情上的豪气,胸怀上的大气,韵致上的逸气。反映在作品的风格上,便是庄重典雅的雍容之气,而绝无沐猴而冠的寒俭之气;是天风流韵的潇洒之气,而非故作狂怪的做作之气;是含蓄隽永的书卷之气,而判然有别于俗野之气。
    “登山则情满于山,观海则意溢于海”(刘勰《文心雕龙·神思第二十六》)。海天浩荡,壮阔无涯;山峦巍峨,负势竞上。由此观之,广迎目下乃不过登一山丘耳,无为洒家夸你几句,便而飘飘欲仙!板桥先生教导咱说:“男儿须斗百千期,眼底微名岂足奇!”东坡居士也激励尔曰:“下笔当作千年想”。试想百千年后,当今书坛活跃之诸子,有几人能免于身名俱灭,得不化为尘壤哉!设复有美若西子、才如易安者,读子之文,味子之书,喟然叹曰:恨不生与御云同时,得为其磨墨抻纸,红袖添香足矣!如君不纳,赖其室中,饿而不去,得以随侍左右,亦足快平生!方是之时,君真不朽矣,君其勉乎哉!
作者:张振华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丙戌闰七月秋风送爽之夜于京西
(本文作者张振华先生,《中国书法》杂志编辑,著名书法家、诗人。)

发布时间:2006-11-24 16:09:22        阅读次数:1956

 
 
----合作媒体----
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| 中国美术家协会| 中国书法家协会| 中国美术馆| 中央电视台| 新浪网| 百度搜索
好123网址之家| 北京网站建设| 艺术114| 雅昌艺术网
网站介绍 | 网站大事 | 演播现场 | 服务内容 | 招聘启事 | 友情链接 | 联系我们 | 汇款帐号 | 法律顾问 |健康顾问

北京中视锦亮国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© 版权所有

编辑部地址:中国 · 北京丰台区丰管路1号院    邮政编码:100071
联系电话:13311317289      传真:010-83663615   客户服务:QQ:124573061
中国书画名人榜:www.shuhua365.com    电子邮件:shuhua365@163.com
国家信息产业部备案许可证: 京ICP备06026086号-2      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经营许可证:京ICP证060473号

Copyright ©2005-2006 中国书画名人榜 版权所有